360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pdf

Sunshine.?23 页 2.704 MB下载文档
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pdf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pdf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pdf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pdf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pdf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2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pdf

编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是对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情况的全面总结,撰写主要突出学位授 权点建设的基本情况,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分为七个部分:学位授权点基 本情况、基本条件、人才培养、服务贡献、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 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二、本报告按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别编写。同时获得博士、 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的学科,只编写一份报告;同时获得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点的,需分开编写报告。 三、学术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 2011 年印发、2018 年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只有二级学科学 位授权点的,授权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7 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填写;专 业学位授权点的类别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2011 年印发的 《专 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填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的学科, 授权级别选“博士”。 四、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 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 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五、本报告的过程数据统计时间段为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 状态数据的统计时间点为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六、除特别注明的兼职导师外,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均指目前人事关系隶属 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 复填写)。 七、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 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 学位点重复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 写、不统计。 八、本报告是学位授权点合格评评议材料之一,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 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应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发布。 九、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宋体,纸张限用 A4。 1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 学位授权点发展历史及内涵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始建于 1926 年,是全国第二批临床 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 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2011 年获批临床 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是安徽省最早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 养学科。 学位点以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医学前 沿,现已形成辅助生殖技术,神经认知及神经心理学、影像医学与核 医学,前列腺疾病、泌尿系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难治性感染与 复杂性肝病诊治、皮肤疾病遗传学、肿瘤个体化治疗和围术期麻醉管 理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连续多年跻身国际 ESI 排行榜世界前 1%。 第一附属医院 2016 年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全国第 40 位, 2017 年 Nature 自然指数排名全国第 9 位。 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了“科教医并重”的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近五年已培养博士研究生近 150 名,硕士研究生 1000 余名;现有在校博士生 81 人,硕士生 763 人,培养了一批青年长江 学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医学领军和 高水平医疗服务人才。 学位点围绕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现有 国家重点学科 1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8 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 75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 25 个,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 10 个和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5 个;直 属附属医院 4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 22 人次。 1 (二) 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1.培养目标 目标定位合理准确,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学位点建设与发 展稳步提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具有严谨的 治学态度,良好的科研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科技 创新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培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 门知识、科学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知识获取能力、学术 鉴别能力、学术创新、交流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在 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学位论文有独到的见解,具有 博大人文情怀、良好学术素养和崇高学术道德的人才。 2.学位标准 《安徽医科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和《培养方案》对临床医学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做了明确规定: 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技 能,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共 同完成临床医学某一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 造性的成果,学位论文有独到的见解;能运用第一外国语熟练地阅读 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专业文章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完成培养方 案规定的学位论文撰写、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项要求。学 位课程修满 18 学分,同时在 SCI(含 SCIE、EI、SSCI)收录期刊上 发表单篇影响因子≥3.0 或累计影响因子≥5.0 的学术论文。硕博连 读学术型研究生发表单篇≥4.0 或累计影响因子≥6.0 的学术论文。 2 二、基本条件 (一) 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现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外科学、肿 瘤学、麻醉学、重症医学等 12 个主要培养方向。在生殖内分泌疾病 及辅助生殖技术,认知神经心理学与神经影像学,前列腺疾病、泌尿 系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难治性感染与复杂性肝病诊治,皮肤疾 病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肿瘤个体化治疗,围术期麻醉管理与病人 预后,烧伤早期损害等研究领域特色鲜明,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第 一附属医院连续 11 年入围全国百强,全国综合排名 75 位,华东区域 综合排名 15 位,全省排名第一。其中,全国专科声誉排行榜中,生 殖医学(11)、皮肤科(12)、泌尿外科(18)、传染感染科(23) 均排在全国前列。 (三) 师资队伍 学科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重要 指示, 制定并实施《安徽医科大学师德专题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坚 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融 入学科建设发展、融入教师个人成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师 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建立“党委-支部-学科”三级责任体系,实施师德 “一票否决”制。通过师德师风专题报告、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弘扬安医精神,建功立德树人。宣传报道抗击疫情先锋模范,发挥师 德先进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心系困难教师,礼敬退休教师,弘 扬尊师风尚。设立教师教学贡献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引导教师 潜心教书育人。形成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机制,由学院领导、教师代 表、学生代表组建师德师风监督队伍。开展学生评教。实施教师学术 3 和政治“双谈话”、“双规划”。 2020 年以来,专业教师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 19 项,获批省级教 学团队 9 个,安徽省百名卓越教学名师 1 人,安徽省模范教师 1 人, 安徽省教学名师 11 人,安徽省教坛新秀 9 人。拥有中华医学会、中 国医师协会等省级及以上团体主委、副主委近 200 人。 4 5 表1 表2 (二) 科学研究 学位点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2021 年度, 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 195 项,在研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共计 1823 项,获得科研经费总计 5.35 亿元(2021 年到账经费 2.17 亿元) , 其中纵向课题 943 项,经费 2.10 亿元(2021 年到账经费 9495 万元) ; 横向课题 880 项,经费 3.25 亿元(2021 年到账经费 1.22 亿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省部级课题中标数近年来始终保持安徽省 属高校领先地位。 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显著增长。2021 年获省部级(含)以上科 技成果奖 24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1 项、安徽省科 学技术奖 19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全国妇幼健康科 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1 项、第二 6 届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章 1 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1 项。发表学术 论文 2936 篇,其中 SCI 论文 961 篇(≥5 分 329 篇);获专利授权 533 项,其中国际 PCT 专利 2 项、发明专利 14 项;完成专利成果转 化 2 项,累计到账金额 101.1 万元;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 75 部。其 中,第一附属医院在 2021 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 67 位、2021 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 29 位,科技 实力稳居安徽省医疗机构之首。 (三) 教学科研支撑 学位点建有临床医学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完善的支撑临床 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现有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教育 部工程研究中心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 室 1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1 个,省部共建实验室 1 个;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7 个、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6 个、安徽省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安徽省细菌耐药性监控中心 1 个、安徽省临 床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1 个;校级研究所 20 个、院级科研实验中 心 1 个。建有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 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和生物样本资源库。各科研平 台建设面积近 10 万平方米,配备了临床科研磁共振、双能量宽体能 谱 CT、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可常规开展临床、基础、转化 医学研究所需的各类大型先进仪器设备。 学位点有完善的网络教学信息支撑系统,图书馆藏书 130 万余 册,是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安徽省高校 数字图书馆医学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校园网络覆盖率 100%,为培养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7 (四) 奖助体系 学位点积极推进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先后制定《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医科大学“校研究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医科大学“校研究生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生“四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科技创 新奖学金”暂行办法》《安徽医科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认定工作 暂行办法》《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 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生奖学金管理条例(试行)》等文件,构 建了国家、学校和医院三级奖助体系,建立“奖优、助困、酬劳”有 机结合的“差异化、动态化”激励机制,“四助”覆盖面达 100%。 表3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根据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等有关文件精神,制订了博士研究生 导师资格认定、计划分配和招生录取方案,并严格实施。2021 年共 录取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 27 人(申请考核制 26 人、硕博连读 1 人), 报名考生 71 人, 报录比为 2.6:1。 生源以地方医学本科院校为主, “双 一流”高校生源约占 5%左右。 统筹谋划,实施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开展了十余场研 究生招生线上和线下宣讲活动,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 体平台,构建全方位宣传网络,为考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咨询服 8 务;积极搭建沟通桥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招生简章,助力考生尽 早明确报考导师及研究方向;制定标准,优先选拔具有医学探索精神 和创新基础的优秀硕士研究生,以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 量。 (二)思政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设《中国马克 思主义与当代》等思政课程,设立党建和思政教育专项经费,获批校 级以上思政课题研究 48 项,举办年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积极 促进思政教学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 按照教育部第 43 号令,选优配强思政管理队伍,现有研究生专 职辅导员 7 人。积极参加各类思政干部培训班、网络在线学习、辅导 员技能大赛等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研究生意 识形态和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积极构建“以党建带团建促群建”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将党 建引领贯穿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各直属临床学院均设立研究生党 总支或党支部,并成立研究生分团委或团支部,现有研究生党支部 15 个、团支部 63 个。定期开展“医德教育月和优质服务月”、健康 义诊等特色党建活动,切实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研究生 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三)课程教学 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专业进展课 及专业外语、专业基础课等 23 门,主讲教师由 23 名教授担任。科学 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 修满所选课程的所有学分,选课不低于 18 学分。 9 依托科研团队和重点实验室,以国家级课题引领课程教学内涵式 发展,将科研方法、科技成果融入教学,构建 PBL 循环教学讨论等 教学模式。成立有专家督导组,对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修订与完 成、课堂教学等情况专项督导。学位点严格按照《安徽医科大学关于 博士学位(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暂行规定》和《安徽医科大学研 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条例》要求,完成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制、 年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学位点现有国家一流课程 2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 门, 省级精品课程 72 门,设置有《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医学影像 学新技术》等特色课程及《生殖医学基础与临床》《细菌耐药性与抗 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精品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入选国家规划 教材,《皮肤性病学》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四)导师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 重要指示,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教 师思想引领,开展教师思想铸魂工程,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学位点建 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建立了完善的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选聘、培训和考核等制度 及管理体系。对导师的年龄、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在研项目数/ 级别、经费、发表学术论文等各项指标均以文件形式做了严格和明确 的规定,并实行动态管理;拟申请导师资格人员均需参加研究生导师 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每三年对导师进行一次动态考核和资格认定; 每年对导师工作业绩进行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决定其是否具备当年招 生资格。 按照《安徽医科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 10 (试行)》要求,严格落实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第一责任人”制度, 不断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 求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掌握其思想、学习动态,落实导师 在缓解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维持心理健康上的主体责任。 (五)学术训练(实践教学) 高度重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加强学术 训练和科研过程管理,大力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制定《安徽医科大学 科研育人管理办法》,构建科研育人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积极 整合导师团队、科研项目、实验平台等教学资源,指导研究生结合临 床实践开展临床科研工作,保障研究生在论文选题、课题设计、资料 收集与分析、数据的处理、论文撰写等方面得到严格的训练,使博士 生具有独立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参与导师科 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2021 年 9 名博士研究生获批“安徽省高校科 学研究项目(研究生)。举办首届研究生“琦元”学术创新论坛,依 托国家奖学金、校科技创新奖学金评选等一系列平台,展示科研成果 和学术风貌,交流学术思想、激发创新思维,科研成效显著。2021 年 7 名博士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占全校 70%;发表 SCI 论文 48 篇,影响因子>10 分的 SCI 论文 4 篇,最高影响因子达 17.425。 加大助医、助教、助研、助管的支持力度,“四助”覆盖率达 100%。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1 年,1 名博士研究生和 3 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荣获第七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铜奖。 加大经费支持,在校各类奖助学金基础上,扩大各级各类奖、助 学金的覆盖范围与支持力度,全年用于博生研究生科研奖励经费达 30 余万元,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11 表4 (六)学术交流 学位点坚持开门开放,重视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积极为 研究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机会和途径,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 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活动。设置“卓越博士研究生教 育培养提升计划”,进入该计划的博士研究生,给予每人 10 万元专 项经费,到国外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1 年,2021 年 7 名博士研究生入选该计划(受疫情影响,该计划尚未执行)。 设立博士研究生专项科研经费(1 万/人),支持参加国际和全 国性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紧跟学术前沿。2021 年度,全校 100 余名博士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 Weekly lmmunology Online Seminars 等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 8 名博士研究生作大会交流发言。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惠汝太、武汉大学王行 环/宇传华等教授来校进行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10 余次,极大地提升了 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不断加大来华留学研究生交流学习的深度和广度,2021 年,授 予巴基斯坦籍留学研究生博士学位 2 人,进一步扩大学位点的国际影 响力与美誉度。 (七)论文质量 科学型博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完善,根据《安徽医 12 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开题工作暂行规定》、《安徽医科大学研究 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安徽医科大学优秀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等文件精神,对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 士研究生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和答辩全流程进行严格把 控。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统一查重,对复制比高的论文进行预警管理, 存在预警论文由导师指导修改、学院审查后后方可送审。学位论文评 阅成员由 5 名专家组成。论文由送审平台直接进行双盲评审,所有专 家均同意答辩后方可答辩。每年校级论文抽查总量为该届申请学位人 数的 10%。国家和安徽省学位办抽查的博士学位论文合格率 100%,论 文双盲评审和抽查成绩良好,论文质量总体优异。2021 年,校级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 3 篇。 (八)质量保证 严格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制 定《安徽医科大学关于博士学位(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暂行》, 明确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严格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 不断加强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开展学术学风名家谈、学术 诚信讲座,与每一位研究生及导师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建立学 术交流记录本,对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会议进行台账管理,规范学术 行为,强化学术监督。 实行“校-院-导师”三级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 第一责任人制度,在课题集中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盲审、学位论文 答辩各环节,院系发挥监督主体作用,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建有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今年无淘汰分流人员。 (九)学风建设 学位点不断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 13 环境,全年邀请东南大学梁高林教授、合肥工业大学陆杨教授等作科 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专题教育讲座。编制《医学科研诚信和作风学 风建设文件汇编》,要求全体研究生及导师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 开展 2016 年以来学位点内发表的科技论文自查工作,签署个人 科研诚信承诺书和责任书。起草并制定了相关科研诚信管理制度,明 确了学位点内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办法、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 理措施等。 定期组织学术委员会对学位点内涉嫌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论证和 认定。对学术不端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健委等部门 相关文件进行了处理。博士研究生及导师全年无学术不端事件发生。 (十)管理服务 建立“校-院-教研室-导师”四级管理体系,以二级培养单位为 主体,重点加强对学院的目标考核和过程监管,明确校院责任清单和 权力边界,形成放管服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各培养单位专门成立研 究生工作部或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等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部门。按照教 育部第 43 号令,选优配强思政工作队伍,配备专职辅导员 7 人,负 责研究生教育管理、心理辅导、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 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学籍管理、奖助制度、社团活动、申诉及解 决机制等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文件,建立健全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 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高度关注研究生的人文关怀,每年对入学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 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级晤谈;重点关注家庭困难研究生的日 常学习和心理健康,不间断慰问帮扶。统筹校院协同、强化责任担当, 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做深做细做实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 导,建立研究生就业情况数据库,确保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在校 14 生对学校满意度达 98.60%。 (十一)就业发展 统筹校院协同、强化责任担当,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服务和指导帮 扶,提高就业竞争力,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做深做细做实毕业生就业 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学位点始终紧密围绕国家、地区、行业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坚实 的医学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扎实临床技能操作的高层次 临床医学人才。2021 年,我校毕业的 32 人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 究生,就业率达 100%,就业于三级甲等医疗机构 31 人,占 96.8%, 高等教育机构 1 人,占 3.2%;304 名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 业于医疗卫生单位 239 人,占 78.6%;升学 25 人,占 8%;各类企业 6 人,占 2%;高等教育机构 2 人,占 0.6%;出国留学 2 人,占 0.6%; 部队医院 1 人,占 0.3%;事业单位 1 个,占 0.3%。 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均在 96.00%以上。据用人 单位反馈,我校 2021 届毕业生就业职业与培养目标吻合度评价达 100%,工作表现、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满意度均达 95%以 上,职业发展前景持续向好。 表5 15 表6 四、服务贡献 (一) 科技进步 学位点以服务需求,促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导向,成立安 徽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建有 10 支高水平转化医学团队。获得国家 实用新型专利 331 项,发明专利 10 项,国际 PCT 专利 2 个,专利转 让 2 项,到账经费 200 余万元;首次实现 3D 打印技术应用手术治疗; 获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30 项安徽省卫生健康委适宜 技术在基层推广;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牵头建设合肥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重大课题 6 项;主导研发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系统,推动我国医用内窥镜产业 发展;与天智航共同研发骨科天玑机器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 经济发展 学位点直属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超 1100 万人次,是国家卫生应急 医疗移动救治中心、国家罕见病诊疗安徽分中心、安徽省紧急医疗救 治基地,建设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提案已获省卫生主管部门批 复并落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担抗击疫情、防汛救灾、援非援藏、 脱贫攻坚、百医驻村、对口帮扶等重大使命。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 成员单位共 87 家,牵头成立专科联盟共 27 个,促进省级优质医疗资 16 源下沉基层,为百姓筑牢健康防线,惠及全省 6100 万人口。参与制 定行业指南、共识等 62 项,举办国家级学术会议 7 次,担任中华医 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省级以上医学学术团体负责人 100 余人。每年 为安徽省以及内蒙古、贵州、黑龙江等全国其他省市培养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学员 600 余人,为服务健康安徽、健康中国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 (三) 文化建设 坚持“国之大者”,强化思想文化建设,坚持榜样引领,不断深 化改革,加快融入新医学创新和高质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 为健康中国和美好安徽贡献力量。学位点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 赴红色教育基地、“抗疫专题展”,进行党史学习和党性教育,开展 党史课堂、党史征文、党史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40 多位专家相继获评“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安徽省最美医生” “合肥年度榜样人物”“合肥好人”等先进典型,榜样引领在全省医 疗卫生行业位居前茅。 五、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本学位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 标一流、追求卓越,在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条 件建设、科学研究工作、招生与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群策群力,成 绩斐然。 1.深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持续推进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 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规范和完善研究生精品开放 课程应用与管理。目前已建立 29 门研究生精品开放课程。 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17 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系,让学院从管理实体转变为管理主 体。重点加强对学院的目标考核和过程监管,形成放管服结合的良性 互动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修订《安徽医科大学研究 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制定《安徽医科大学关于实施研究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报告的办法(试行)》等制定加强研究生过程管理。 3.强化师资建设,助推专业发展 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育人水平,坚持育人为本、以 德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始终。认真做好新增研究生 导师遴选工作,2021 年共新增科学学位博士生导师 8 人,现共有临 床医学博士生导师 80 人,硕士生导师 875 人。9 名导师获批校优秀 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妇产科、耳鼻咽喉科、神经病学等 3 个导学团 队获批校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荣誉称号。 4.强化过程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把立德树人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全过程,强化各级主体育人意 识和责任担当,激发育人的合力,构建“医院-学科(教研室)-导师辅导员”四级管理模式。 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监督,严把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 关,不定期进行抽检相关材料,并对抽检问题及时反馈与通报;严格 执行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制度,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均参加双盲评审, 严把质量关。 筑牢抗疫防线,认真落实教育厅、大学相关疫情防控部署,扎实 做好研究生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坚持“零报告”、“日报告”,研 究生疫苗接种率达 100%,全年无不良事件发生。 5.聚焦学风建设,引领学术创新 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注重研究生科研和学 18 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与盲审力度,学位 论文通过教育部平台进行双盲评审均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通过率达 100%。大力推进“卓越博士生教育培养提升计划”,获批 卓越博士生 8 人;2021 年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37 篇,IF>5 分以上 43 篇,IF>10 分以上 3 篇,IF>15 分以上 1 篇。8 人获“国家奖学金”、3 人获校科技创新奖学金,5 人获省“优 秀毕业研究生”称号。 6.坚持多措并举,促进招生就业 进一步拓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内涵和方式,首次在全国研招平台对 优势学科、导师团队等情况进行线上直播宣讲,获得了全国各地考生 和家长的广泛关注。2021 年度共录取科学学位博士生 27 人。 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建立研究生就业情况数据库,及时掌 握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及满意度。2021 年毕业博士研究生初次就业 率达 100%。近三年,我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 定和高度好评,用人单位满意度达 95%以上。 六、存在的问题 对标《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内容,在各要素建设完成上仍存在 诸多不足: 1.人才培养供给能力与我省人民健康需要存在差距。我校是安徽 省唯一一所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省属高校,年均仅 30 人,同国内 同类医科高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急需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提 升人才培养能力。 2.缺乏顶尖的科研平台,学位点虽然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培养研究生,但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平台仍然未实现突 破,距离引领和支撑国家和我省医学科技创新和生物医药发展还存在 19 一定差距,必须努力实现突破。 3.与长三角地区研究生教育合作交流还需进一步深化。长三角高 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是促进高等教育特别是我省 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目前学位点与长三角地区优质的 科研院所合作还不够紧密,合作层次还不够深入。 七、下一年建设计划 改革方向与发展目标: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 向,主动对接国家和安徽省发展新战略、创新驱动新趋势;不断提升 学位点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做贡献。 具体举措: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大思政” 育人新格局,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2.围绕我国生命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特别是“三地一区”和“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医 学创新人才需要,积极向省级有关部门争取,进一步扩大我校博士研 究生招生人数,扩大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缩小我校与国内同 类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模的差距,实现我校人才供给能力的快速提 升。 3.整合校内优质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资源,优化高水平科技创新 人才队伍,凝练优势特色的研究方向,引进具有科技牵引力的重大仪 器设备,加快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国家级平台的突破。 4.以长三角医学高等教育联盟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我省及学校 有关长三角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部署,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交 流平台、实践水平交流提升平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引 20 导鼓励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