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高教信息参考第100期.pdf

〆゛丶yo yo21 页 407.269 KB下载文档
高教信息参考第100期.pdf高教信息参考第100期.pdf高教信息参考第100期.pdf高教信息参考第100期.pdf高教信息参考第100期.pdf高教信息参考第100期.pdf
当前文档共2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高教信息参考第100期.pdf

高教信息参考 第 100 期 主办:西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21.04.07 本 期 目 录 ☆ 高教要闻 F国新办召开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情况 F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F教育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教育的基本主题 F教育部高教司:夯实教学新基建 抓好三质量一水平 F教育部回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问题 ☆政策解读 F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工作答记者问 ☆专家视点 F夏文斌:教育评价改革如何破立并举 F陈金芳:变革学习方式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校动态 F四川大学以“五个融合”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F贵州大学用党史教育强内涵 F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督导力促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F与党同龄的百年大学,除了厦大还有它 主编:谢鸿全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 59 号 邮编:621010 1 ☆高教要闻 国新办召开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情况 ——落实“十四五”规划,教育如何发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十四五”期间教育路如何走,关系千家万户。未来 5 年教 育发展的思路是什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如何向高质量迈进?今天,国 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介绍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对教育热点作了回应。 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 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部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宋德民介绍,教育部有 4 个方面的基本思路,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 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要坚持“一个标准”,构建“两个体系”,深 化“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 坚持“一个标准”,即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 建“两个体系”,一是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 系。深化“三全育人”,即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 并举”,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 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今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加突 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更加突出,所以‘十四五’期间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 基本主题。”宋德民说。 具体而言,一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切实保障 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二是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切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三是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结构、强化内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 及化发展水平。 四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更好满足不 同群体多元化学习需求。 2 服务发展提升教育供给水平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教育系统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 量教育体系的思路之一。 宋德民介绍,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重点提升 4 个方面的教育供给水平,一是 提升人才供给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重点 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 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 制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同发 展战略注入新动能。 四是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发布会上,宋德民回应了“十四五”期间,如何提高“双一流”高校的基础研究 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我们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完善前沿科 学中心布局建设,组织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宋德民说,要着力加 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供给能力,建设一批集成攻关大平台,此外还要着力深化科研 评价改革。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 点的改革创新。”在谈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时,宋德民说。 一是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牵引,带动政府治理、学校办学、 考试招生、人才培养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管理和发 展的政策体系,建设一支有力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三是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 源,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是改革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投入结 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五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宋德民对“十四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作了介绍。 3 “教育部将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 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宋德民说。 为此,教育部将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启动国家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 计划,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引导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 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 林焕新)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21-04-01)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 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支撑教育高质量 发展,教育部于近日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 范》)。 《规范》明确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结合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实现高等学校在信息化 条件下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网络安全的体系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联通、 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以及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规范》指出,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总体设计、 标准引领,应用导向、数据驱动,注重融合、体验优先,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积 极探索、创新应用的建设原则,按照整体规划、总体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维护、 评价改进的建设流程推进。 《规范》对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各方面的内容提出了通用要求。基础设施方 面,应确定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性能和容量等指标,选择主流和相对成熟的技 术路线和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安全等。信息资源方面,应对学校 信息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规范、建设方案、技术平台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参照信 息资源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各类信息资源的学校标准,将相关的标准规 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业务规范和技术平台中,推进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共享和 创新应用等。信息素养方面,应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方式,开展以学分课程为主、 嵌入式教学和培训讲座为辅、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应用服务方面,应遵 循应用驱动、数据融合的原则进行建设,支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管理 4 服务、交流合作、文化传承等业务,为师生校园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网络安全方 面,应确保基础设施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终端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等。 保障体系方面,应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学校统一完备的规章制度、稳定 专业的技术队伍、统一规范科学且具有强制性的技术标准、稳定的经费投入、规范 的经费管理办法、持续稳定的运维服务和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等。 (摘自:教育部网站 2021-03-26) 教育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教育的基本主题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 3 月 31 日讯(记者 林焕新 欧媚)“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宋 德民表示,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加 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更加突出,因此,“十四五”期间将把推动高质量 发展作为基本主题。 宋德民指出,在推进过程中,要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 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一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 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 教育均等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二是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技 术 教育体系,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普遍 实行 “1+X” 证 书制度,加强 “双师型”教师培养,切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三是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 育体系,优化结构、强化内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四是完善服务全民 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学习需 求。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03-31)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夯实教学新基建 抓好三质量一水平 4 月 1 日,2021 年全国高教处长会在陕西西安召开。本次会议对高等教育相关 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各省(市、区)教育厅(教委)、各高校、各教指委委员要把 握新发展阶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教育作为 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变量,发挥好国之战略重器作用,加快构建高等教 5 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实现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创新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 塑造国际合作优势的竞争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持续力、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满 意率全面提升。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夯实教学“新基建” 托起培养高质量》主题报告 中指出,高等教育高质量的根本与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课程、教材和技术 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专业质 量、课程质量、教材质量和技术水平,实施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行动,扎实推 进高校课程思政,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强化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办好第 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吴岩强调,全国高教处长会自 2018 年首次在东部省份江苏南京召开,到 2019 年在中部省份河南郑州召开(2020 年受疫情影响,以在线方式召开),再到今天在 西部省份陕西西安召开,就是要使本科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2021-04-01) 教育部回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问题 “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 全过程。” “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点的改革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3 月 31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如何坚持以建设高质量体系为统领,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 宋德民表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十四五”末期,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 11.3 年,如何实现 这一目标?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指出,这意味着 2025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 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教育程度,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 6 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第一,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 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同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水 平。第二,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另外, 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既推进“双一流”建设,使得国家有尖端的、创新的、 能够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进部分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第三,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 育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努力构建服务全民 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建平台、推集群、优结构、强协作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如何推动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中西部高等教育也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 力量。建平台: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的创新综合平 台,共建共享优质的教育、科研、人才资源;推集群: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 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 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优结构:支持中西部高等学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优化学 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强 协作: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工作力度,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 支援的对接平台;促共享:要深入推进“慕课西部行计划”,加大对西部高校的优 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供给力度;惠民生:持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的免费培 养工作,每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输送 6000 名以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 住”的全科医学人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一体化设计培养体系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在“十四五”时 期,新版目录如何对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专业目录对职业院校来说,是 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对用人单位来说,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对产业发展 来说,是衡量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观测点。这次集中修订主要是围绕高质量发 展的主题,用“四个紧盯”,紧盯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技术前沿、紧盯 民生需求。 7 一体化设计培养体系、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的关键。陈子季指出,第一次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层次、高职本科层次专 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逐级递进,课程深度也是逐层增加,人才定位也是有机衔接 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增强 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社会建 设。 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些地方校外培训机构仍然过热,超纲超标的培训行为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如何解决?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今年教育部把这项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 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 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吕玉刚表示,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 担和作业负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广泛关切。对校外培训机构,将坚持依法治理、 综合施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 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 吕玉刚指出,对义务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作业管理, 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总量。要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供给,保障 课后服务时间,特别强调课后服务的时间要和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进一步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吕玉刚特别提醒广大家长,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念和成才观念,理性地、客观地看待社会培训,不给孩子过多施加压力,科学、适 度地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摘自:人民网 2021-04-01) ☆政策解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工作答记者问 8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 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 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简要介绍《评价办法》出台的背景。 答:成效评价事关建设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 须有中国特色;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 国大地办大学;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 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为“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 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2017 年教育部、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明确,建设期末,要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 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把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作为教育评 价改革的重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相关文件要求,2018 年 6 月, 教育部成立专门工作组,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学者和高校“双一 流”建设负责同志等,统筹推进研制工作。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 精神、对建设高校开展全覆盖式调研、征询“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意见,以及征 求建设高校、相关部委、部内司局意见建议等方式,经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完善,最 终形成《评价办法》。 2.成效评价的基本定位和特征是什么? 答:成效评价是对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的多元 多维评价,其设计与大学排名、学科评估及绩效评价等有显著不同。其基本定位和特 征是: 第一,注重体系性。在评价内容上,涵盖“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 革任务,考察期末建设达成度、发展度和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呈现高校和学科的总体 建设成效。在评价手段上,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探索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 “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 和方向建成一流。 9 第二,注重诊断性。成效评价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聚焦内涵建设,突出服 务贡献,强化诊断功能和以评促建,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 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不是简单的水平评估。 第三,注重集成性。成效评价依托专家,根据监测数据、部内司局数据、第三方 数据,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估、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把建设情况综合 呈现出来,督促高校落实建设主体责任,治本纠偏,持续提高建设水平。 第四,注重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项世界级、历史性和实践性课题,是“最难啃 的硬骨头”,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调整完善。 3.成效评价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成效评价将“破五唯”要求贯穿全方位、全过程和各方面,注重体现“双一 流”建设本质要求,充分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 评价”的改革导向。 一是开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坚持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统筹自我评 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 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 二是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避免简单以条件、 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在人才培养评价中,突出学生代表作、用人单位满意 度调查等结果。在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投入、社会 服务贡献等。 三是优化评价手段和方法。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日常动态监测与周 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 要支撑,既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指标数据,也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既考察现 有实力,也衡量在已有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性及发展潜力,建设周期内尽量减少评价对 学校的干扰,综合考察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成效。 四是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同行评 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相关可比领域的表现、影响力、发展潜力等 进行综合考察。适时开展分类评价,研究建立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办法, 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发展中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建设。 4.成效评价考察内容的框架是什么? 10 答:成效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均按“前置维度+ 核心维度+评价视角”方式布局考核内容。 前置维度考察建设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贯穿成效评 价各个方面,反映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 核心性维度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集中综合 反映。大学整体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文化 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学科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 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 评价视角分为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分别考 察达成水平、建设周期内水平变化、发展潜力,重视对成长性、特色性发展的评价, 引导高校和学科关注长远发展。 5.成效评价的程序设置是怎样的? 答:成效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一是建设高校根据各自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 中期和期末自评;二是教育部根据《评价办法》制定成效评价工作方案,委托相关机 构分别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议、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有关机构分别提 出初步评价结果;三是“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中期和 期末自评报告、相关机构初步评价结果,形成综合评价意见;四是“双一流”建设主 管部门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价意见,综合研究,确定评价结果,上报国务院。 6.成效评价的结果如何运用? 答: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 展改革委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 科,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减少 支持力度,切实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凝练特色、内涵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高校自评、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还是综合评价 的结果,都不是高校或学科建成一流与否的评判。对“双一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 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国家 需求,坚持久久为功,把精力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放在建设项目上,踏踏实实开展建 设,用服务贡献的实绩体现特色、增强实力、展现水平,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挥应 有的引领示范作用。 11 (摘自:教育部网站 2021-03-23) ☆专家视点 夏文斌:教育评价改革如何破立并举 构建系统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评价 就要有比较,就需要有一个科学指标体系支撑的奖优罚劣的体制机制。长期以来,我 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构建起的分数比较、论文比较、职称比较,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 有。但是,将这种比较单一化、等级化、工具化,反而造成评价体系的异化,不仅难 以涌现高水平的人才和高质量的成果,而且会严重影响教育和人才创新。从这个意义 上讲,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迫在眉睫。同时, 尽快确立起新的评价标准也迫在眉睫。教育评价改革不破不立,破立并举才能取得成 功。 一是破除单一化,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所谓单一化,是指用一种或两种 固化的标尺作为标准,这必然导致挂一漏万,难以全面反映人才或成果的价值,也难 以就此决出具有竞争性意味的名次。比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就是以分数为 标尺,谁的分数高,就可以当仁不让地获得保研、优秀学生等荣誉,这种单一性评价 看似公平也便于操作,却抹杀了人才培养的深层内在价值。还有在教师晋升职称时, 往往采取比较论文和项目数量的方式,谁的文章多、课题经费多,谁就占有先机。这 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却导致了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和片面性,也使得一些人才和成果因 没有契合这一标准而被淘汰。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破除上述不正确的评价导向,正本清源,建立符合人才成长 规律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要“破”字当头,但要辩证理解这个 “破”。破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扬弃。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在否定黑格尔唯心 论的同时把他的辩证法也一并抛弃了,正如一个糊涂的老太婆,在给婴孩洗了澡后, 把婴孩和脏水一块泼到门外去了。以前“五唯”的关键失误在于“唯”字,这就必然 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但反过来完全不讲分数、论文,当然又是另一种层面的形而上学。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明确分数、论文等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方式,不能完全简单否定。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针对单一性评价而抓紧建立起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评 价就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多重维度,特别是注重从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 新精神等方面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板;对于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应当从同行 12 评价、校内外评价、学生评价、社会实践评价等多方面结合,全面把握其教学和科研 的价值。 二是破除等级化,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等级化评价是 “五唯”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评价导向有迷惑性,如奖励导向是看文章发在哪个等 级上、奖项是国家级还是省部级、毕业生来自哪所高校,等等。这些三六九等的评价 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关键是我们之前太“唯”了,这又必然造成评价标准的 缺失。现在的“破”就是要对种种不科学的“唯”字下手,但绝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国 家级的奖项、知名的高等级论文期刊等。关键是要善于将这些客观体现在一定层级上 的人才和科研成果,转化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才是我们应该在“立”字上下的功 夫。 对于人才和职称评价,有高级别期刊等成果当然具有重要参考评估价值,但不是唯 一,更不能由此剥夺其他学校、期刊的竞争权利。将各类背景不同的人才和成果放在 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参照物就是绩效,就是看这些人才和成果是否解决了重大科学前沿 及基础问题,是否解决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紧迫问题,是否提出了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 思想观点,等等。英雄不问出处,是不是真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当年只有中学文凭的 梁漱溟就以一篇《究元决疑论》,被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担任北大讲师,由此成 就了日后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大家。 三是破除工具化,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评价体系。工具性评价有两个问题: 一是将活生生的人视为工具,将所培养的人才视为工厂生产的工具和机器,因而必然 要建立一个可复制的、标准化的评价指标。这种评价貌似科学而精细,但却将具有活 力、内涵丰富的有机生命体变成了“僵尸”,这样的评价必然扼杀人的创造性。二是 否定了生命个体的多样性。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教师,由于家庭背景、心理文化结构、 学术旨趣等差异,不可能如工具般由一个模板所复制,这也就需要我们因材施教、分 类施教。 教育需要人文情怀,因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只得 15 分,但他 的文学和外文功底非常深厚,时任清华校长罗家伦力排众议,破格录取,日后成就了 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评价 体系,坚决摈除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工具化评价标准,精准深入把脉每个个体的长 短所在,同时从成长性指标、比较性指标深入分析每个个体的成长轨迹,用富有人文 情怀的指标体系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21-03-22) 13 陈金芳:变革学习方式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 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021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推动 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习方式 变革势在必行。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高等教育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创 新体系建设有待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学习方式变革是“课堂革 命”的关键内核。就学校教育来说,学习方式很难自发实现,因为要涉及课程、教法、 教材、教师、学生、评价、技术等多种因素。因此,学习方式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引导、 由教育教学制度来保障、由教育教学过程来执行。 “以教定学”的传统学习方式与“以学定教”的新型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程度 的高低等,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影响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人们普遍看到了 OMO(即 Online-Merge-Offline,线上、线 下教育的融合)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优越性。OMO 学习方式把传统面授学习与线上网络 化学习相融合,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在教学过 程中,OMO 学习方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突 出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落脚点在 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型。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区别巨大, 前者相对缺少动力和自觉性,学习效果相对一般;后者有目标、有兴趣、有动力和自 觉性,必然会更有效率。主动学习意味着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时间和自主空间进行自主 学习、独立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以及“我会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浅表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型。浅表学习表现为死记硬背知识点、 碎片化学习,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在系统学习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指向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 品质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 14 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 结论的技巧和知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单向度学习向多向度学习转型。单向度学习是指专注于教材的 象牙塔式学习,教材是学生的世界,学习内容和过程与社会脱节,甚至与学生的生活 经验脱节;多向度学习是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世界是学生的教 材,学生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包括线上线下)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在学习过程 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生活经验、参与社会体验,以便形成积极的 内在的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 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 主人。 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高等教育既面临巨大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重大使命,高等教育强则人才强,人才强则国 家强。新时期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习方式变革是关键。只有真正实现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型,才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陈金芳,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21-03-17) ☆高校动态 四川大学以“五个融合”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四川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 标,以“五个融合”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与德育相融合。修订《关于“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美育全课程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 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建设,成立巴蜀艺术文化研习所,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校 园文化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红色资源,组织创作主题歌曲、话剧、舞 蹈等红色文化作品,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和弘扬革命文化,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舞台剧 《江姐在川大》、红色诗意话剧《待放》等已在校内外公演 12 场,观众达 8000 余人。 15 创新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艺术教育活动,创作《归来仍有花开》《生命之光》 《强国有我》等歌曲,举办抗疫线上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实施大 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计划,深入开展“大川文艺轻骑兵”系列志愿服务活动,2020 年 开展活动 63 次,受众 1.7 万余人次,让学生在文艺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中增长才干、 砥砺品格。 普及与专业相融合。出台《加强美育教育的实施细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 政职能部门和学院协作配合的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加 大公共美育课程、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场馆设施等建设力度,进一步提 升美育普及度。推进艺术教育中心建设,选优建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 42 人。组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及相关活动,指导 8 个学生艺术团队,学生艺术团 队连续 7 年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充分发挥学校艺术学院专业优势,在 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艺术社团、活动组织等方面,推进融合渗透、协同 育人。依托学院美术馆、小剧场、艺术长廊、艺术研究论坛等平台,定期举办话剧、 音乐会、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艺术活动,推动形成充满活力、 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课程与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中华美育精 神,设置五大通识教育模块,完善“人文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承”模块课程体系,开足 开齐美育课程,每年开设《中华文化》《大学美术》《中外音乐文化》《影视鉴赏》 《体育舞蹈》等美育课程 100 余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美育社团建设, 已建设学生美育类社团 109 个,其中,专业性社团 30 个、高水平艺术团 9 个,广泛开 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精心打造“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艺术 沙龙”等文化艺术品牌活动。连续 8 年举办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每年邀请一批知名学 者来校开设美育课程;实施国际文化交流营项目,邀请海外高校学生艺术团来校交流 演出。加强与四川戏曲协会等组织合作,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进 校园”;与成都、德阳等地合作,传承发展金沙遗址、绵竹年画等非遗项目。成立 “绘川艺术工作坊”,与校外专业机构共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多方资源,努力 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行为美的新时代大学生。 美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将美育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学校国家“双创” 示范基地,精心打造“I创街”,遴选入驻校园艺术坊、UTO 文创乐活、幻宇音乐等 学生艺术类“双创”团队 20 余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开 展“I 创意 WE 实现”活动,实行“草根创意、专业指导、平台支持”组织模式,支持 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创新创意活动。设立活动基金,支持优秀创意活动项目立项孵 16 化,目前已成功孵化项目 30 余个。支持学生项目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多 个艺术类项目获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充分发挥美育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活力的功 能,打造“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汇聚中心”,着力建设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等平 台,努力使学生在科学魅力和艺术熏陶中涵养气质、启迪智慧、开拓创新。 美育与环境育人相融合。加强富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育设 施建设,让校园物质环境“有信念”“能说话”,润物无声散发正能量。积极保护学 校历史建筑,持续推进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华西医学展览馆、 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长廊“六馆一廊”综合开发利用,把参观“六馆一廊” 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实施校园景观美化工程,推进校园道路改造和环境整治,加 强德水、沫溪、巴渠等人文景观建设,利用教学楼和学院办公楼廊道空间打造雕塑长 廊、艺术长廊和文化宣传长廊,让校园人文景观等成为重要的美育资源,使广大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校发展变迁,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21-03-30) 贵州大学:用党史教育强内涵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景应忠)“作为贵大的一名学生,我将继续 在‘博士村长’这个岗位上为学校增光添彩!”获知学校决定通过百名优秀党员展风 采、百校青年共话新征程、百名博士村长在基层等“七个一百”行动来强化学校“双 一流”建设后,贵州大学“博士村长”韦红莉说。 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被列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今年学校将结合“光 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颁发及“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宣传师生及校友中优秀党员事迹, 通过校内媒体、故事分享会、面对面交流会等方式宣传。继续组建以博士、硕士研究 生为主、本科生参与的“博士村长”实践队,深入乡村、企业、学校和社区,实行科 技服务、人才支持等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服务乡村振兴。举行党史专题系列讲座 和青年讲师团、辅导员传习社、大学生宣讲团和专题党课、团课,举办演讲比赛、专 题讲座和报告会等宣讲活动。 该校还将以“绘百年历程,展世纪风采”为主题组织师生通过书法、绘画、摄影、 模型等形式描绘建党 100 年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建设成果,举办专题作品展展现 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和辉煌成就。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专题课题研究。组织开展 17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理论研讨会、座谈会,申报立项一批党建课题,出一批 论著、论文成果,打造系列党史专题精品课程。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04-06) 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督导力促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教学督导作为质量管 理与监控的有效手段,对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西南科技大 学致力于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保障和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取得初 步成效。 树立质量监控全新理念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作理念,健 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关键环节质量监控与督导,以学生参与度、学术贡献度、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 具体来说,学校以校级督导为主导,重在监督、检查与评价,强化对二级学院的 检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评价,全程参与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 及论文评阅等各环节;以院级督导为主体,重在指导与引导,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从 学院、院级教学督导和导师三个维度,对招生考试、导师指导、课程教学、实习实践、 科研训练、学位论文、毕业就业、用人单位反馈等关键要素进行全过程、全周期质量 管理与督导。 打造一支过硬督导队伍 发挥教学督导功能,前提是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督导 队伍。学校根据学科、专业构成情况,确定督导委员名额,以此保证教学督导委员会 具有广泛的学科代表性。督导委员从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中聘任,并长期固定开展形 式多样的岗前和在岗培训,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年龄结构优化、业务能力强的教 学督导队伍。 教学督导始终坚持服务导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 路人”“四个相统一”严格要求自己,提高监督和指导能力。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 学、以德施教,履行教学督导的神圣职责与使命,做到“思想先进、改革先行、业务 过硬”。2020 年春季学期由于突发疫情,学校认真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教学督导超前识变,积极应变,攻坚克难,迅速开展信息化技术 培训,加强自我教育与提升,实现与学校同向同行,有效实施线上教学督导工作,为 18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坚持全过程全方位督导 学校制定了《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章程》,明晰校院两级教学督导职责, 强化沟通联络机制,形成了全校统筹、统一组织、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稳步推进的 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新格局。 教学督导委员会围绕立德树人、提高质量核心任务,采用综合督导、常规督导、 专项督导、随机督导、跟踪督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制度与执 行、教师指导、课程学习、实验实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以 及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督导。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既兼顾学科专业,又服务学校长远发展,形成学校管理层 面共性问题督导、学科专业层面精细化督导的教学督导体系架构。校级教学督导将主 要精力放在关系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重大事项上,为改进教育管 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院级教学督导则以学科专业建设、 课程教材建设为重要抓手,优化学科布局,完善课程结构,贯通本硕博课程体系,注 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着力培养研究生科学素养和学术道德,增强研究生的研究能 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形成持续改进质量闭环 学校通过召开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例会、教学督导专题会议、校级教学工作例 会、院级教学工作研讨会、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交流反馈督导信息, 搭建学校、学院、职能部门、教师、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学校建有教学督导专题网 站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督导工作通报,聚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强化质 量意识,推动整改落实。教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则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反馈,由相关 单位接收反馈问题并提供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最终由主管校领导审核并签署意 见,大大提高了督导工作的实效性和权威性。日常细节问题如教学环境和设备等的维 护或调试,则通过 QQ 群即时反映,迅速传达,形成了常规督导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 以上各种反馈渠道,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督促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了持 续改进的 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质量闭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受到 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对高校教学督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下一步,学校还将持 续推进督导队伍转型升级、信息化平台建设、督导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点研究。 (作者:董发勤,系西南科技大学校长) 19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21-03-29) 与党同龄的百年大学,除了厦大还有它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在全国的大学里,有与党同龄的高校,厦门 大学、南昌大学在这特殊的年份也迎来了学校的百年华诞。 厦门大学:弘扬嘉庚精神 奋进一流征程 4 月 6 日,厦门大学迎来百年校庆。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 1921 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 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 工程” 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2017 年,厦门大学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100 年来,厦大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 任,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40 多万名优秀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进入新时代,迎接新百年,厦门大学将持续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继续弘扬嘉庚精神,朝着第二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昌大学: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 去年 5 月,南昌大学官方网站发布办学 100 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称 2021 年 5 月 2 日,南昌大学将举行办学 100 周年庆典。 1921 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创办,弘为民之志,传医学之道,是学校办学源 头。1940 年,国立中正大学创建,艰苦卓绝,独秀东南,其生物系为学校办学另一源 头。1958 年,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后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创建,名师荟萃,惠 泽赣鄱。1993 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全国高等教育改革 先河。2005 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至此,形成了文理工医 学科门类齐全的办学格局。 南昌大学目前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 省合建高校、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 据校庆公告,南昌大学将 2021 年 5 月定为“校庆月”,将 5 月 2 日定为百年校庆 庆典日。届时将举行南昌大学办学 100 周年发展大会、学术交流会和高端论坛、文艺 晚会等系列学术和文化活动。 20 庆典以“百年传承筑梦前行”为主题,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弘扬学术共同体精神, 彰显百年发展历史成就,展示创新奋进的大学形象,增强广大师生、校友的自豪感、 使命感、责任感。 面向未来,南昌大学将加快推进在部省合建高水平大学作示范,抢抓部省合建和 国家“双一流”建设新机遇,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勇争先,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大 学的新征程。 当然,我国建校超过百年的高校不少,今年还有很多百年老校将举办校庆庆典。 比如,清华大学将在 4 月 25 日举办建校 110 周年庆典活动,山东大学将在 10 月举办 建校 120 周年校庆。 这些建校百年甚至超百年的高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深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强劲的办学水平,日渐提升的学术竞争力和科研实力,它们不仅代表了 中国高校的高地,很多也早已蜚声国际。 百年名校正年轻,希望它们作示范、勇争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奋 进向前!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2021-04-06) 审核:谢鸿全 编辑:王志堂 21

相关文章